这一节我和你聊一个看起来很玄乎的思维,叫做「以终为始」。

这个思维方式,很容易和「目标思维」弄混,因为这两个思维都要讨论「目标」或者「终点」,「目标思维」不是目标导向,而是围绕最终的目标去做拆解,拆解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数据分析回归到达成目标的条件上,再去想办法实现这些条件,最终拿到结果。

「以终为始」是要以最终的目标作为评价标准,从而从起点开始做一系列的判断,如果说,「目标思维」说的是将一个大目标拆解成不同阶段的小目标,那么「以终为始」就是在达成大大小小的目标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校验器来校验该不该做这个选择,或者应该做哪一个选择。

「以终为始」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思维方式,它的应用范围很广,小到为你的生活做一个决定,大到公司乃至国家的治理,都可以用这个思维方式。

大概 2 个星期前,有一个创业的朋友来咨询我关于业务决策的问题,大意是说,做了 3 年的业务,从一个小业务,发展到了四条业务线,但是呢,有些业务是已经验证了一定能挣钱的,但也存在现在看不出来挣不挣钱,甚至已经明确了可能很难赚钱的业务,问题是,这些业务到底接下来应该如何去判断该不该给资源,给多少资源,应该给团队和自己设立怎样的预期。

你也许会说,他是老板,他想怎样就怎样咯,预期什么的,自己怎么向都可以啊,这样的想法其实证明你没有创过业,如果你创业过,可能你能理解这位朋友的纠结——一个人一旦创业,就会发现,自己的决定不仅仅会影响自己,而且还会影响一整间公司,决策错误的后果,小到亏掉一点点钱,大到葬送一个业务甚至整个赛道,于是就会非常纠结。

那么对于我这样一个外人,你说要我来给他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不太现实,因为如果决策这么容易的话,没道理他付出的经历比我多,对行业的理解比我深,却依然不是很容易做判断了啊。

于是,我想了想,问他:「你为什么做这家公司?」

他说,「我想要为我的用户群体提供一些价值。」

那我继续问:「提供了价值,你希望获得什么?」

他想了想说:「当然想要赚钱。」又想了想,继续说,「然后我希望能对行业做出一点贡献。」

然后我给他画了一张图:

我说:「我给你一个超级简单的判断标准。以后你只做两种业务,一种叫值钱的业务,它现在立刻就能为你带来现金流;另一种叫做值得做的业务,它不能立刻为你带来现金流,甚至,它在未来很长时间都不会为你带来现金流。」

他若有所思提了第二个问题:「怎么来判断值不值得做呢?」

我说,「以那个最终目标为基准,要走到那个终点,在你目前的认知里,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就和盖房子一样,你要盖到 100 层,也要从地基开始打,一楼是大厅还是商铺,二楼要不要搞个餐厅,三楼要不要来个健身房,诸如此类。所以,你的业务,应该也存在基础设施、主营业务、延伸或增值服务等等,但判断依据就一个:这件事儿能否对你的那个终点有帮助。如果有帮助,我们再看它是基础设施,还是其他什么;如果没有帮助,那就不要放到你建造的路线上去。」

他说,「那我现在有会员付费的课程,有线下的培训班,有线上的训练营,还有一些分门别类的知识星球,这些要怎么判断?会员付费业务现在能养活自己,线下的客单价高,也不会亏,训练营的规模一直起不来,知识星球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搞。」

我说,「我给不了你建议,但是如果我是你,我就会先理一理这些业务的关系。流量在这些业务里有没有交叉,有没有上下游的传递。然后我再去考虑,这些业务,哪些是我的核心,哪些是基础设施,哪些其实是看起来有关但实际上没有价值的试探性业务。」

说到这里他就明白了。

另一个例子,其实是有做执行的朋友问,怎么去定义指标,怎么去完成看起来完不成的 KPI。

譬如,有人就问我,对于订阅业务来说,要怎么去提升用户活跃,感觉很难做。

我就问他,你要活跃的是谁?

如果说要活跃所有用户可不可以?可以,但是显然这不是一个以订阅为商业模式的业务优先要考虑的事儿。对这一类业务来说,首先要解决用户的首次付费问题,那么就往回思考一步:活跃很显然是付费的基础,那么,基于什么的活跃对于首次付费的达成具有更大的价值呢?

是用户在某一类内容或者服务体验上的活跃,还是在产品中某个模块里的活跃?从运营策略上说,弄明白在哪里的何种活跃形态是用户完成首次购买的优先级是最高的,搞定这件事儿,才能再往后走。

如果我们已经定位清楚了,用户完成首次购买匹配的活跃行为,那么我们就应该把精力和成本投入到有针对性的促活,从而实现首次购买上的优化。 然后,我们才应该关注,对已经完成首次购买的用户,我们要如何促进他们活跃,从而获得更好的复购效果。

但是,如果上手就只是丢来一个「促进活跃」的目标,头疼医头去考虑如何提升用户的「活跃」,大概率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最后并不能获得真正有效的结果。

再举一个例子。

有个读者之前问我,应该读研,还是就业。

我的回答其实超级简单:如果你能拿到 Offer,那么就先就业。

为什么?

从我的角度来说,你为什么要读研要读博?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能够获得一份工作,无非是你入职的时候拿 3000 块,还是拿 30000 块的区别,当然,薪资的 Gap 越大,说明获得的难度差异也越大,要求差别也越大。

于是,你需要判断的是什么呢?

很简单。

如果说,我读大学、读研、读博,都是为了获得一份工作,那么,我想要在哪个领域工作,进入这个领域工作的最低要求是什么?我能达到吗?

现在就拿到了 offer,这是确定的;等 2 年、3 年、5 年之后,拿更好的 offer,是不确定的。

不管你做了选择直接拿 offer 放弃深造,还是选择深造放弃 offer,大概率都是你基于自己的那个「终点」在做现在这个节点的决策。

所以,「以终为始」其实是一套为验证和决策而生的思维模式,在碰到需要决策和拆解的工作时,你应该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比较容易让你找到切入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